top of page

【港日常】無論幾夜,總有一盞喺左近

  • 作家相片: Yiu Poca
    Yiu Poca
  • 2020年10月12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居住在城市最幸福的事,是即使夜深,仍然有燈光伴著回家。


​​即使店鋪已經關門,仍有安全島上的黃色燈箱伴著。​​

我也是如此發現到它。​​



它的名字叫莫禮遜燈號,亦是大家慣常稱呼的安全島燈箱。箱上的藍色白箭嘴標誌,目的是提示司機需在燈箱旁邊經過。​​它的源型來自英國的發光防撞柱,柱上印有「KEEP LEFT」字樣。早在三十年代已出現。



而香港則在在1973年才引入第二代的安全島燈箱,並經過改良,命名為莫禮遜燈號,與當時警務處交通部高級警司莫禮遜同名。



​​​英國的燈箱身形筆直,像一個發光的長方形積木。而香港的改良版燈箱則頭大身細,上身由正方體組成,下身才是長方體。無視顏色,只看外形的話,有點像放置在長木櫃上的立方體大電視!



​​不過安全島燈箱經過多次改良,已經來到第四代,除了更為省電及採用的物料更環保外,外形上亦大改造,有洗衫板Flecta、都有衝浪版Night Owl。​​在香港的街道上,仍能看到幾代燈箱的蹤影。雖然我還是最喜歡方方正正的安全島燈箱,但新式的燈柱,也同樣為城市帶來新氣象,容我逐一欣賞他們。​​​​


資料來源:​​誌同道合、《香港道路探索 路牌標誌X交通設計》



後記:

發現它時正巧是中秋佳節,雖然今年的中秋節一反往常,沒有通宵港鐵服務。但安全島燈箱仍然不改風雨繼續亮著,讓我聯想起中秋節當日,無論老幼,都攜著一個燈籠,在自己的市鎮中漫步。


在漆黑中發光的,總是特別耀眼! 於是我決意把安全島燈化成燈籠,來過一個地道的中秋!









Comments

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
  • LinkedIn

©2024 by Poca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